CN

新闻动态

更专业的行业资讯交流

回到首页

首页 > 新闻动态 > 知库领航 > 【知库】商标保护的国界之谜:为何你的品牌权益无法全球通行?

【知库】商标保护的国界之谜:为何你的品牌权益无法全球通行?

2025-07-29


当一家中国企业的产品在海外市场获得关注时,权利人常发现已在本国注册的商标无法阻止当地仿冒行为。这种现象背后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原则——地域性。简单而言,商标权效力仅覆盖其注册地所属司法辖区,未在某国注册的商标通常难以获得当地法律保护。

 

该原则源于各国立法主权的独立性。即使同一品牌名称在中国、美国和欧盟分别提交注册申请,实际获得的是三个彼此独立的权利束。例如某中国新能源企业曾遭遇困境:其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商标被东南亚某国经销商抢先注册,导致正品进入该市场时反而面临侵权诉讼风险。此类案例提醒我们:品牌出海前需系统规划目标市场的商标布局。

 

当前主流解决方案是通过国际注册体系实现多国覆盖。《马德里协定》允许申请人基于本国基础申请,一次性指定多个缔约国延伸保护,显著简化流程。但需注意两点关键限制:其一,该体系不改变地域性本质——每个成员国仍依本国法律审查注册;其二,部分重要市场(如加拿大、南美多国)尚未加入该体系,需单独申请。

 

企业在实践中可把握三个要点:首先,优先布局产品实际流通地及制造基地所在国,避免代工厂抢注;其次,关注各国特殊规定,如美国要求商标已投入商业使用,中东部分国家需提交阿拉伯语译文;最后,建立动态监测机制,及时发现海外抢注行为。某智能硬件企业便通过监测系统,在泰国抢注公告期内提出异议,成功保护了自身权益。

 

需特别澄清的误区是:即便企业在国内拥有驰名商标,其海外保护范围仍以当地注册为前提。虽然《巴黎公约》对驰名商标提供特殊保护,但认定标准与执行力度仍取决于各国司法实践。因此,系统性全球注册仍是品牌国际化的基石保障。

 

理解地域性原则如同掌握知识产权的地图导航。法律有国界,创新无疆域,唯有遵循规则绘制清晰的商标版图,方能让品牌价值在全球市场安然扎根。